原煤产量站上47亿吨的高点,这在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2月底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达47.1亿吨,同比增长3.4%。
尽管2023年全国煤炭产量仍在增长,但其增幅较2021年的5.7%、2022年的10.5%,有所收窄,接近2017年煤炭恢复性增长时的增幅水平。202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在连续多年保持下降势头后回升0.3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比再次回落至55.3%新低点。
一方面,产量增长趋缓,市场逐步宽松;另一方面,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加速。这是否意味着47.1亿吨已近产量峰值?在当前环境下,如何看待能源保供与转型关系;如何在发挥好煤炭兜底作用的同时,有力有效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煤炭的“压舱石”成色更足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47.1亿吨’这一数字反映了我国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强大生产能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方工业大学科研院院长李全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煤炭行业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夺取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攻坚战的胜利,助力行业脱困发展。煤炭产量几经变化,市场供需实现基本平衡。
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达38.7亿吨。此后市场饱和,产量下降,至2016年产量降至34.11亿吨。
2016年至2020年,连续5年去产能,煤炭行业退出及淘汰落后产能近10亿吨,整合、置换一大批“违法先建”的不合规煤矿,优质产能得以替换。
2017年,我国原煤产量开始实现恢复性增长。此后5年间,除2020年外,原煤产量年增幅均在4%及以上。
2021年至2022年,因价格导致的电厂存煤不足,加之天气等原因,东北及南方多地拉闸限电,引发舆论风暴。同一时间,欧洲多国出现能源危机。能源安全话题时隔多年重回公众视野。
在保供成为刚需的情况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开足马力释放产能,以长协价格支援电厂。尽管不到半年时间就化解了“电荒”危机,但这一轮增产保供的势头延续了下来。
据透露,2021年至2023年,山西省原煤产量38.78亿吨,占全国产量近3成,增产2.85亿吨煤炭。由于执行煤炭长协价和落实电煤保供任务,综合测算,2022年和2023年,山西共减少煤炭收入2067亿元。
无论是长期能源安全保障还是短期煤炭稳定供应,面对历年迎峰度夏度冬和极端天气,煤炭都让国家能源“粮仓”更为殷实。
“更为可喜的是,目前稳定的产量供应,是在优质产能置换、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安全环保、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之下取得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说。
据了解,目前,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四省份煤炭产量合计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80%以上;年产量过亿吨的煤炭企业产量合计占全国原煤产量的46%以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的排名前10家企业的原煤产量合计占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51.5%。
截至2023年9月,全国建有煤矿智能化工作面1400余个,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700余处,产能占比达59.5%,煤矿现场作业机器人达31种。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带动了矿山物联网、煤机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
“煤炭始终是自主保障最可靠的能源类型。”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说。
当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对此,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先立后破”,在新能源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时候,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不能放弃。
重视高产量背后的风险挑战
“原煤产量达47.1亿吨,煤炭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说明以煤为主的格局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我们要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矿山安监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黄玉治在参加经济界第36组小组讨论时说。
“煤炭行业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姜耀东表示,如果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产量,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和价格下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75亿吨,同比增长6%。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统调电厂煤炭库存为2亿吨,库存可用天数33天,为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压力和安全风险也应受到足够重视。”姜耀东指出。
去年11月发布的《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报告》指出,黄河流经宁东、陕北、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黄陇、河南和鲁西等九大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实现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在安全问题上,近几年煤矿的高负荷生产已经使得矿井检修时间被压缩,安全风险加大。”李全明说。
内蒙古和山西是2021年下半年“战电荒”、承担增产保供任务最重的两个地区。
2023年2月22日,内蒙古阿拉善盟新井煤业公司露天煤矿发生特别重大坍塌事故,造成53人死亡,教训惨痛。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这是一起企业在井工矿转露天矿技改期间边建设边生产,因违法承包、长期冒险蛮干导致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高强度生产带来了采掘接续问题,缩短了矿井服务年限;开采向深部延伸和智能化建设投入,推高了吨煤成本。大规模开发形成的刚性供给体系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挑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日报社特别报道部高级编辑张临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山西煤炭生产已处于满负荷高位运行状态。”
未来立足“用好”而非“多用”
“受进口煤量增加、国内产能持续释放和需求增长放缓影响,煤炭供应紧平衡状态已经打破。”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表示。
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认为,预计未来3年到5年全国煤炭新增产能将达5亿吨,增幅在12%以上,煤炭市场将在较长时期内呈现供大于求局面,但国内煤炭产量已接近峰值,上升空间不大。
姜耀东同样指出,随着核增产能潜力基本挖掘完毕,相比2022年,2023年主要煤炭产区产量增速均有所下降。
2024年,各主要产煤省份煤炭生产规划基本是“稳”字当头。除了新疆外,山西、陕西、内蒙古、山东的煤炭产量目标都强调了“稳”的重要性,其中山东省2024年煤炭产量目标低于2023年实际产量。
“今后的发展一定是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快速转变。”赵建泽说,“煤炭企业必须实施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资源调配、数字配煤,定制化生产、菜单式供应,不断创造市场、创造客户,才能够满足市场多元化、客户个性化需求。”
“增加生产能力,是为了更好地端牢能源饭碗,而非增加消费量。”李全明认为,“煤炭产能发展趋势,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综合判断。要立足‘用好’,而非盲目‘多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宏认为,煤炭在能源属性达到峰值之后,工业原料属性会越来越突出。应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实现绿色发展。
“前两年煤市行情较好,让我们卸下了一些历史包袱。现在,我们一心一意谋转型,力求煤炭产业链迈向高端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开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苏科舜说,“我们的目标是锁定传统产业链上的高端客户,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发展一些‘切口小但收益大’的项目,培育一些专精特新企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下一阶段,要尽快突破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持续探索煤炭绿色低碳的生产开发模式,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煤炭报